Continuous Delivery
http://www.taaze.tw/sing.html?pid=11100723738
本書獲得《Dr. Dobb’s Journal》肯定,榮獲第21屆Jolt獎。
打造優良的軟體開發團隊,除了要大家有敏捷的觀念外,基礎建設也是非常重要的。前一陣子唸完了 Continuous Delivery 之後, 便開始計畫要把不足的部份補完(如果不知道 Continuous Delivery 有什麼好處,可以先上網查查,或著看看書 XD),在幾位同學的努力之下,花了一個多月把缺的部份補上,包含架設CI Server、夠好用的build script、Robot Framework for QML、Unit Test integration。
- CI
- 我們選定的 CI 是用 TeamCity,其實 Jenkins 也不錯,但是比較起來商業化的軟體在易用性及介面上,還是略勝一籌,加上之前也都是在用 TeamCity,我覺得用 TeamCity 可以更快上手。
- Unit Test
- Unit Test 使用 Google Test,為何捨棄原本的 Boost Testing Framework?一個原因是它在 mock/stub 這一部份還不及 Google Test 完整,因此我們選用了 Google Test。
- UAT (User-Accaptance-Testing)
- UAT 的部份則是使用 Robot Framework,沒有特別原因,只是因為有其它同事正在用,就一起用吧 XD
- Qt/QML Testing Framework,
- GUI Application 的測試,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要以 HANDLE、object ID 來操作,而避免使用”圖形”的方式來操作,因為你的 GUI 有非常大的機率會調整,只要一改,你的 test case 就要全部重來了。但是 QML Application 裡頭是沒有所謂的 window handle 的,跟傳統的 Windows Application 不大一樣,而目前市面上只有 Squish 有辦法去對 QML Application 做到使用 object ID 來操作。(Ubuntu 的 testing tool 似乎也有,但沒有深入研究)
- 但我們並沒有使用 Squish,而是讓我們的程式原本就具備這樣的”可測性”,也就是說我們自己做了一個 python library,可以讓開發人員透過這個 python library 來操作我們的 QML Application。而 Robot Framework 就是透過這個 python library 來完成 keyword-driven testing。不知道什麼是 keyword-driven testing 的話,可以參考 http://kb.froglogic.com/display/KB/Article+-+Keyword-driven+testing+with+Squish+and+Robot+Framework
就這樣,透過上面四個元件的合作,我們完成了 Continuous Delivery 的目標。這個系統會自動完成下面的工作:
- 有團隊成員 commit code 之後,開始進行 build,然後執行全部的 unit test
- 通過 unit test 之後,自動打包成準備釋出的 installer.exe
- 接下來自動依序發佈到不同平台的 VM 上去進行測試。
- 系統呼叫 sikuli,自動在各個 VM 裡頭執行 installer.exe,並完成軟體的安裝。
- 安裝完畢,會呼叫 Robot Framework 開始進行 UAT (User-Acceptance-Testing)。
- 完畢,產生報告。
有了 Continuous Delivery,現在 RD/UX/PO 都隨時可以下載最新版的”已測試過"軟體來使用,再也不用等人手動去 build 出來了。
更多技術細節,就等其它人分享了 :)
0 comments